抢通航万亿市场 各路资本布局重庆航空产业
国家发改委近日印发《近期推进通航业发展的重点任务》通知,重庆作为首批示范区,将重点加快通用航空全产业链发展、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培育市场需求。
同时来自交通部门的信息,重庆江北机场T3A航站楼主体工程全部完成,明年上半年有望投用。T3A航站楼建成后,重庆机场将拥有70万平方米航站楼、3条跑道和200个停机位,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4500万人次的需求。
除了庞大的机场硬件投入,重庆的民航产业已经吸引了包括首创、爱迪贝思控股等投资集团的进入,他们已经开始围绕新航站楼背后庞大的航空服务系统全面布局,而重庆的航空产业正在快速升温。
航空枢纽需庞大的服务支撑
记者:国内资本如何看待重庆新航站楼项目以及航空产业发展?
陈潇:随着新航站楼的扩容建设,重庆已具备比肩北上广成为中国航空枢纽第四城的基础条件,以后更多航空公司都会计划购买新飞机,在重庆建立过站基地、申请获得更多航线经营权,获得更好的航班时刻。相应而来的问题是,大量的航站楼柜台、安检人员的培训、空乘人员的培训,以及庞大的飞机维修、技术支持等运行保障系统配套服务如何解决?
通航产业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万亿级市场,根据重庆通航产业的规划,到2020年,重庆将基本建成国内集通用航空器研发与制造、飞行作业、教育培训、运行保障等于一体的航空产业集群高地。所以首创、爱迪贝思控股等国内多家财团,以及设备和技术服务商联合在重庆投资了瑞梵航空产业有限公司,我们看好两个核心产业,一个是参与航空装备配套及运行技术保障的打造,另外就是通用航空人才教育。
第三方也能参与修飞机
记者:民营资本在航空装备配套及技术维修保障上的业务空间在哪里?
陈潇:目前这部分业务主要是航空公司自己在做,很少有第三方民营企业能够参与,一是需要面临巨额的资金及设备投入,另外你得有很高的技术平台。
目前依托我们财团的资金投入,正在积极筹建一个高效的国际合作技术平台,我们已经与荷兰(NAG)国家航空航天中心达成了合作意向。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积极对接国际优质资源,创建航空产业合作平台及国际化通用航空工程研发系统。
以前航空公司更换一个飞机核心零部件,需要经过从国外订购、报关、转运、飞机入厂更换等多个环节;最长也许可能要等待60天,未来我们将通过中新自贸区及中欧铁路渝新欧班列所带来的便利,筹建本地航材储备库争取将时间缩短到30天。
现在除了航空公司的自有客机外,另外还有约30%的飞机租赁市场未被挖掘开发,这部分租赁市场的飞机维修保障也是未来我们的订单来源之一。
记者:你们预计重庆飞机维修市场的份额有多大?
陈潇:目前重庆的市场暂时没法估算,但是以媒体之前报道的北京首都机场为例,差不多零部件一年的维修量是1万多件,而飞机的核心零部件单价往往都超过50万元以上。
国内资本为何看好民航?
记者:包括航空服务,也是一个比较陌生的产业。
陈潇:根据国内外民航的惯例,一架民航飞机需要100人的综合服务团队。我们估计,重庆新航站楼投入运营后,未来还需要新增1万人的专业配套团队。重庆之前已有几所学校开设了针对民航的专业,输出了一些专业人才,但未来对于新航站楼上万人的需求来说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准备选择一所重庆公办院校进行投资合作,联合成立重庆首家国际航空学院。目前已与3所高校展开了合作洽谈,已有了初步的合作意向。
记者:重庆的航空市场未来能提供多少就业岗位?
陈潇:根据发达国家航空业发展的规律,航空维修、人员培训等业务的外包化将是大势所趋。
目前我国航空人才面临很大缺口,不少航空公司招成熟的空乘人员,只要求达到600小时的飞行条件,差不多也就是6-7个月的飞行时间,而机修维护保障人才就更加稀缺。据民航总局的预测,到2020年将新增2400架新飞机,未来需要民航服务类人才70万人。
记者:作为企业来说,展望一下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民航产业的前景?
陈潇:航空服务产业之前都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下运行,这一块的资金投入巨大,回报周期长,但可搭建的商业、技术合作平台很多,如果能做到硬件与软件的高度融合,其回报率也很高。
我们的飞机维修、技术支持部分,属于重资产,项目的投资收益时间预估约为10年。而其他航空配套输出部分,预计运营后3-5年即可收回成本,并将以每年40%以上的增速发展。
何罕:我们看好航空文化的运营
在本周刚刚结束的珠海航展上,除了隆鑫等无人机制造商,来自重庆的工业地产商盈田置业也参加了航展,这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记者:一个工业地产商涉足珠海航展的背景是什么?
何罕:今年盈田集团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下属的北京飞翔家航空文化公司,以及重庆两江航空产业投资集团合资成立了重庆飞翔家航空文化有限公司。作为珠海航展主办方之一,中航工业邀请我们以合作方身份观摩了展会。
中航工业是中国飞机研制的国家队的企业,两江航投集团作为两江新区打造航空产业的招商引资和投资平台,并在两江龙兴航空产业园建设运营了1200米跑道的通航机场,而民企的优势在于灵活的机制。
记者:你们第一个项目——飞翔家体验馆更像是一个航空游乐项目,通过电子设备进行模拟飞行游戏,以及无人机销售、航模制作等等。
何罕:飞翔家体验馆初期投资是1000万元,其中各类航空体验设备占600万。这是我们在重庆试水航空文化产业的第一个项目。接下来我们会开展航空教育、旅游、培训、运营等项目。
记者:事实上这几年重庆诞生过几家航空俱乐部,但市场并不像大家预想的那么顺利。
何罕:我们也反复论证过重庆民企进入航空领域的机会和模式。民航是我们熟知的运输产业,但通航在我国是一个待开发的新兴市场,我们认为初期最主要的还是要培育和引导市场及客户,所以我们的切入点是航空文化的推广和运营。
飞翔家公司初期通过航空体验项目,为大众和通航服务之间搭建平台,进而形成一个标准化的运营模式,并在合适的时候迅速复制。下一步我们与中航工业和两江航投集团将进一步合作,开展包括中小学生航空科普教育、航空旅游、航模和无人机竞赛飞行、航空极限运动等项目。
记者:你们认为重庆民企在航空领域,最大的商业价值在哪里?
何罕:通过积累和学习,肯定还是希望获得通航机场建设以及通航运营。当然,在工业制造领域也有很多机会,比如飞机零部件,特别是飞机新材料研发和制造领域。
记者:目前最大的难处呢?
何罕:航空领域对于民企来说,投资金额大,门槛高,周期长,手续复杂。通用航空市场的开放说了多年了,目前还没有完全明朗。民企进入航空市场,核心还是在于资源的整合能力和人才团队建设能力。凭借中航工业和两江航投的资源背景,相信我们这种混合所有制企业能有所突破。
私人飞机网 www.sirenji.com
本文链接地址:抢通航万亿市场 各路资本布局重庆航空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