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尚无医疗救援专用直升机 现役并非国产
“小松鼠”(AS350B3)直升机
1月3日清晨,一架欧直公司生产的“小松鼠”(AS350B3)直升机从北京八达岭机场起飞,前往张家口将一名5岁的外籍患儿成功转运至北京儿童医院,标志着北京直升机空中救援转运已经成为现实。
不是“富人的救援”
这次“空地救援大接力”再一次将直升机救援推到了公众面前,而总计10万元的医疗及转运费用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此,不少人提出质疑:每小时近3万元的花销,普通老百姓哪里“飞得起”?
记者了解到,此次外籍患儿能承担这笔昂贵的医疗及转运费用,并非因为他身份特殊或是家里经济条件好,而是得益于他在本国所享受的医疗保险。直升机救援在我国刚刚起步,救援体系还未完全建立,救援费用也相对昂贵,这让很多患者及家属望而却步。北京急救中心新闻发言人范达告诉记者:“使用直升机救援的目的是提高救援效率,而不是盈利。费用问题不应该是发展直升机救援的制约因素,我认为最佳的解决渠道无非有两个:一是将直升机救援纳入医疗保险体系,二是救援所产生的费用由政府买单。”
对于直升机救援,老百姓还一直有个误区,认为使用直升机进行救援的申请是由患者或是家属提出,只要有钱,想打个“飞的”看病绝对没问题。而事实上,是否出动直升机进行救援的决定权掌握在救援现场的急救医生或是医疗机构团队手中,他们会依据患者情况及现场周边环境来判断是否需要直升机参与救援,不会让本就可贵的直升机救援资源无端浪费掉。
“飞行医生”尚属空白
直升机救援可以说是高科技产品和高素质人才的综合产物。这一救援方式不仅对直升机的大小、配置等有所限制,而且要求医生是同时具备常规医学及航空两大类知识的综合型人才。“飞行医生”这个称谓对大多数国人来讲或许还比较陌生,但在德国等直升机救援体系较为完善的发达国家,“飞行医生”可谓是“家喻户晓”,澳大利亚的“飞行医生服务站”甚至已有80余年的历史。这种在出现需要紧急救治的患者时可以由直升机搭载前往、并在现场开展治疗的特殊医护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常规医学知识及航空知识,更需要过硬的心理和身体素质。目前我国正在策划引进国外的培训及认证体系,培养自己的“飞行医生”。在不久的将来,随救援直升机奔赴至各个救援现场的医生将会是持有统一“行医执照”的“飞行医生”。
空中救援,“远未落地”
在这次“空天救援大接力”中,欧直公司生产的“小松鼠”(AS350B3)直升机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其并非是专业的救援直升机。范达告诉记者:“考虑到我们的直升机救援刚刚起步,成本有限,只好先选择‘小松鼠’作为救援机型。但对救援行动来说,‘小松鼠’还是显得有些娇小,能搭载的医疗设备和医疗人员都十分有限。患者被勉强推进机舱后,医疗人员的行动必定会受到空间限制。”由于救援直升机对医疗设备管线的搭建、设备及患者的固定、舱压控制等都提出了极高要求,还在起步阶段的我国直升机救援体系中还未有一架专门用于医疗救援的直升机。对于是否会考虑选择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直升机作为救援直升机,范达表示:“只要有合适的机型,我们当然愿意开展合作。”
直升机的救援半径最大可达300公里,主要应用于高速公路及偏远山区。从技术角度来说,从接到救援任务到直升机真正起飞仅需3到5分钟,而飞抵救援现场的时间远比搭乘汽车等地面交通工具短,这是它优于其他救援方式的地方。但由于受到空中交通管制的限制,目前要执行临飞任务必须提前两个小时向有关部门申请航线,获批后才可起飞,这就使得直升机救援的优势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对此,院前救援行业的“龙头老大”——北京急救中心正在积极寻找解决之道,搭建合适的操作平台,全力推进直升机救援体系发展。
大城市交通拥堵、偏远地区医疗救援条件有限,这些状况使人们对直升机救援的需求日益凸显。范达对记者说:“中国的航空救护一定要发展,不仅因为我们具备这样的经济基础,我们的医疗人员能力日渐提升,更因为老百姓有需求。虽然我们的直升机救援刚刚起步,要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还要走很长的路,但我们有义务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条件与服务。”
私人飞机网 www.sirenji.com
本文链接地址:我国尚无医疗救援专用直升机 现役并非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