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梦想 中国自制飞机梦开始的地方:马尾
飞翔之梦人类向往飞翔。
在美国的华盛顿国家航空博物馆里,中国的风筝是人类最原始的飞行器。中国人自己常说,最早的飞行物是“孔明灯”,将松脂点燃在轻巧透明的纸灯里,因热气比同体积冷气轻,便带着纸灯飞上天空。1700年之后,欧洲人才依据此原理发明了热气球。热气球配上推进器便能定向飞行,再将球体改成鱼状,飞行器便成为飞艇。这个进步人类只花了一年的时间。在19世纪与20世纪的交替时刻,欧洲人热衷于一种滑翔机的试验。1893年开始,利连撒尔兄弟在一座小山上连续滑翔2000多次,直到哥哥飞行失事为此献出生命。人类的飞行之梦,并没有停止。1903年12月17日上午,美国东部的一个海滩上,在一架与众滑翔机不同的“飞行者”号木质怪物里,发明者、自行车修理匠莱特兄弟,正轮流伏卧在机舱里试飞。第一次飞行了12秒,距离仅30米。但在场的五个救援人员和五个兼做证人的农民,却欢呼雀跃,它证实了人类自由飞行的时代的到来。
后来,人类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了……起飞在马尾当西方人热衷于飞行时,最早实现飞翔的中国人,正在西方列强的铁蹄下痛苦地呻吟。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虽然它有妥协、革命不彻底的一面,但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观念上开始有了改变,做着追求科技进步、要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腾飞之梦。梦中选择的地点,就是在曾经因落后而挨打的马江边上,因软弱而被迫打开的“五港之一”福州闽江口上。
民国初年,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的宝座。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让各地军阀俯首称臣,他授意海军制造飞机。美国担心日本扩大在华势力,便向袁世凯表示愿意培训中国的飞机和潜艇生产制造的人才。派谁出洋学习考查?自然是海军船政局人员。左宗棠、沈葆桢创办马尾船政局之初,便将培养中国科技人才放在首位。清朝末年,第一代放弃科举考试,选择“洋务”的中国学子,此时已是中国接受“西学”的栋梁之材。船政学堂的高材生、海军栋梁陈绍宽、李世甲赴美考查飞机、潜艇制造。在英国的海军界留学生巴玉藻、王助、王孝丰、曾贻经也转入美国学习航空制造。随后,海军从天津、上海、马江三地选择了马江,作为中国人第一代飞机制造的摇篮。
两年后,当学子们从美国学成归来时,窃国大盗袁世凯已经尸骨冰凉。1917年,中国人自己当校长、任教官的“福州海军飞潜学校”正式挂牌。用英文译成的讲义第一次分发到中国学生手中。
仿效马尾船政局的办学经验,学生分前后两个学堂,前学堂学制造,后学堂学管理。初中毕业的学生经考试入学,前三年学高中课程,后三年学专业课。三届学生历六年教育,共毕业56人。其中8人继续深造,其余的留厂实习。这些毕业生以后有的在海军航空处、海军学校等任职,也有人学习飞行。
清理出马尾船政局的一个旧车间,建起了飞机装配厂棚,“马尾飞机工程处”于1918年1月正式挂牌。选择进入工程处的近50名木工、机工、钳工、油漆工都是船政局最优秀的能工巧匠,配上机灵的二十几个学徒,组成了中国第一批飞机制造产业的工人队伍。他们除了劳作之外,每天下午定期的专业技术学习,体现了船政局出产品、出人才的祖传风格。当年,飞机外壳等不用金属,欧美各国使用的都用是北美、西欧的胡桃木、白银枞,价格高且运输不便。武夷山下,蕴藏着丰厚的森林资源。第一代的飞机制造者们,选择了经过闽江流送的优质木材,进行反复的物理试验,证实它们各方面的性能不逊色于外国货。即使经过蒸气烘干之后,变形的程度仍与外国货相似。于是,第一架国产飞机用上了产自武夷山的木材:螺旋桨、尾翼、桴板用坚硬的榆木,金属架之外的机身外壳使用轻巧的杉木薄板,为了防腐,机身和主要部件都上了桐油。它们带着武夷山的土壤,建溪、富屯溪的水分以及福建山民的气息,即将飞上蓝天,去圆中国人5000年的飞行梦。
第一架取名“甲型一号”的双桴双翼水上教练飞机,于1919年8月在马尾制造成功,并定于15日上午试飞。现存的“甲型一号”飞机照片有四幅,分别是:(1)厂棚里装配中的“甲型一号”;(2)试飞前的五人合影;(3)试飞时,工作人员护送飞机下水;(4)在水面上滑行的甲一号飞机。
中国的飞行史记住了这一刻:1919年8月15日上午10时,“甲型一号”带着中国人的飞行梦想,带着设计者、制造者的智慧和汗水,飞离了生养它的土地和江水,升上了马江的蓝天。这次飞行是那么的短暂且险象环生,但在刚刚结束了封建统治,又逢军阀混战的积弱年代,在中国人因落后挨打受气的年代,无疑让中国人扬眉吐气。
中国人要真正飞起来,除了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飞的大环境,要有国家、社会、人民的支持,要有强大的综合国力经济上的支持,还要有飞行人才。
第一架飞机制作成功时,国内没有飞行员,经归国参观马尾的檀香山华侨杨仙逸热心介绍,从海外请来华侨飞行员蔡司度前来试飞。飞机升空不久,发生故障,飞机失速,在紧急迫降时下层机翼侧滑触水,机身因震动受损,幸好发动机完好无损。
从1919年8月到1930年10月,前后13年,马尾共造飞机15架,历次的飞行多次从海外雇人飞行,先后请过英国、德国、俄国的飞行员负责试飞,或培训中国飞行员。1923年,俄国教官萨芬洛夫与中国学生黄友士,同机试飞“海鹰”号海岸巡逻机时,不幸发生事故,机毁人亡。在其后的6年中,中国自制的飞机性能越发完好、可靠,而且有了中国自己成熟的飞行人才。1926年,飞行员林安顺利地飞行了“江鹳”、“江凫”、“江鹭”号教练机。1929年飞行员许成启驾着“江鸿”号教练机,从马尾飞往汉口。1930年10月,马尾飞机制造处制作了第15架、也是最后一架双桴双翼水上教练机“江雁”号之后,于第二年2月并入上海江南造船厂的上海海军航空处,走完了马尾造飞机的最后历程。
英魂永在马尾的飞行梦,在中国漫长的飞行发展史上,只是短暂的一瞬,却有人为之献出了毕生的心血。历史记住了一位蒙古族飞行器制造者———巴玉藻的名字。巴玉藻出生在江苏镇江,早年入南京江南水师堂学习,1909年起先后在英国、美国学习船炮、机械和航空工程。1916年毕业后被美国通用飞机厂聘为第一任总工程师。1917年,他抱着科技救国的理想,放弃海外优厚待遇,回归祖国筹建海军马尾飞机工程处,任主任,负责设计工作,也在飞潜学校讲课、当教官。“甲型一号”飞机制成后于1923年在上海受到孙中山先生的接见。1928年,他赴柏林参加世界航空博览会后,考察英法,并辗转访问中东、亚洲5个国家和地区。开扩眼界之后回国,日夜赶绘当时先进的单翼飞机设计图,不幸脑中毒倒下,年仅37岁。
促成巴玉藻英年早逝的“脑中毒”发生在他考察各国归来,要进一步推进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之时,因此在中国航空史上留下一团未解的谜雾。
巴玉藻的同学王助(河北南宫人),是马尾造成飞机的英杰。
1909年从烟台海军学校选赴英美留学。1916年毕业后为美国波音飞机厂聘为第一任总工程师。1917年回到祖国后,任马尾飞机工程处副处长,与巴玉藻一起圆了中国人的第一个飞行梦。他的一生与中华民族的航空事业紧紧地维系在一起。
1884年8月23日下午1时56分,法国舰队在罗星塔下向中国的水师突然开火、那场悲壮的战火让中国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灭。马限山下因此有了一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昭忠祠(民间称阵亡祠)和英烈们的埋骨处。20世纪60年代中期,动乱中无课可上的少年人结伴从福州来到马江,在阴暗潮湿、满目萧条的埋骨处前,几位少年人同时泣不成声。从此30多年,每回到马江我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去寻访这个坟场,重新体验那悲壮的一页。50岁了,站在修葺一新的忠魂埋骨处,我依然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双耳因血压高而轰鸣。那是听到忠魂的呼喊还是听见了中国第一架飞机“甲型一号”的轰鸣声?离那场令中国人耻辱的血战35年后,也是在8月的日子里,中国人的飞翔的声音告慰35年前的战死者,中国人的飞翔之梦与强盛之梦没有停息。
1949年又是8月,当解放大军攻占马尾之时,一位随军的年轻记者拍下了马尾飞机制造厂被撤退的敌人炸烂的厂房和机器,我们的祖先将落后挨打时的悲壮留在昭忠祠以及它西侧的坟场,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它的东侧,南侧或是北侧建一座中国第一架飞机的纪念馆?寻找失落的遗物,征集挖掘史料,造一架“甲型一号”的仿制品,对于现代人来讲,是轻而易举的事,收藏历史并陈列起来,让我们的后人从今天开始,也能看到马尾引以自豪的中国第一飞。
私人飞机网 www.sirenji.com
本文链接地址:百年梦想 中国自制飞机梦开始的地方:马尾